我對「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2003-2020)的策劃及期待

侯幸君照片

 

我對「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2005-2020)的策劃及期待

 

1.緣起及機緣

1998年6月的一個下午,在紐約蘇活區的「陳錦芳文化舘」來了一位觀眾,當他巡視了展出的作品後非常興奮地要求見畫家,並說他終於找到二十多年來,夢寐 以求能夠才氣縱橫地表現聯合國崇高的使命以及人類理想的藝術家。這位觀眾正是「聯合國之友」現任主席Dr. Brown,而他要見的畫家正是我留法旅美畫家陳錦芳博士。

Dr. Brown一向認為藝術能夠被用來改造世界並一直在物色適切的藝術家。他發現了陳博士後馬上推薦他參加了該年在舊金山舉行的「世界國是論壇」國際領袖會議,同時舉行畫展,並頻頻提到世界巡迴展的重要。
不久,人類進入21世紀,而迎接千禧年元旦舉世牽手聯歡的熱烈景象,在充滿希望與祝福中隱隱然呈現著「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景象。但想不到2001年就傳來令全球震撼的「911驚爆事件」﹗

在這人類越來越互相依存的全球化時代,在這生命與命運共同體日益緊相結合的地球村時代,這「反文明」的突發行為成了世人的最大挑戰,也成了聯合國的 一大課題。慢慢注意到文化的力量是維持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不可缺少的力量,聯合國早就宣佈了21世紀的頭十年為國際文化對話的十年 (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Cultural Dialogue ),而早在1995年聯合國會員大會就宣佈了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 ),並呼籲全體人類互相尊重及寬容以達到世界和平。2001年9月11日的事件無形中使聯合國有壓迫之感,加快了其動員文化力量的腳步,乃由「聯合國之 友」,一個致力於增進《聯合國憲章》之原則及價值,以及為該「組織」創設支持機構之非政府組織率先起動,決定以「透過藝術建立和平與寬容的文化」( Building a Culture of Peace and Tolerance through the Arts )為主題將該年的「全球寬容獎」頒給藝術界及藝術家以代表聯合國進行世界藝術活動,以促進「愛與和平」的文化替代「戰爭的文化」。

在2001年12月11日於紐約市聯合國大廈內,在近四百位貴賓觀禮下舉行的頒獎典禮中,陳博士在致謝詞時提到了將來臨的一種挑戰。他説︰
「藝術能夠被用來改造世界,團結人類… 今日高科技的時代,除了『硬體』、『軟體』之外,我們更應該培育『靈體』(Soulware)」,即愛與全球主義的新精神。我慶幸我的「新意象派」,一種『為人類而藝術』的藝術,能夠被用來面對這深具意義的挑戰。」
無疑的,這是21世紀一開始的時代挑戰之一,而對於來自今日聯合國的唯一非會員國的台灣藝術家陳錦芳博士來說是一種機緣。
有鑑於最具「世界公民」胸懷的台灣人民因歷史的種種因緣際會,雖是最有資格及能力貢獻國際社會,卻是今日世界上唯一的「國際孤兒」,而外交異常困挫。這種透過「為人類而藝術」的世界巡迴展,正好提供了一種可多元發揮的國際舞台,值得全力投入並與有志之士共襄盛舉。

可是理想與現實總有一段落差。聯合國雖開始重視(民間)文化力量,卻只能期待NGO(非政府組織)義工式的奉獻,除非增修憲章條例,否則一些理想都 無法具體而積極去推動。至於其一向掌管文化方面的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對應執行的工作已疲於奔命,無法外顧,何況又有條條成規,層層報備等 約束。「聯合國之友」想聯合有關機構(如UNESCO,UNICEF,UNDPI,U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及民間團契(如WANGO,World Peace Prayer Association等)共襄盛舉,努力了兩年卻無法付諸行動,更何況UN避做募款活動。這種國際文化活動,沒有足夠的基金無法成行。

原來「藝術」有史以來就是冷門之冷門,何況「為人類而藝術」是21世紀「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產物,雖有具理想與Vision(巨視遠矚)之士想 加以發揮發揚,因現實困境而寸步維艱。就如以倡導全球新文藝復興及東西文化交流的「陳錦芳文化舘」,近十年來雖舉辦過各種不同種族之藝術展覽、詩歌、音 樂、影片、藝術教育討論及其他不少文化活動,卻都一直以出售陳氏畫作及自費來辦活動(我很羨慕別的組織能募款來辦活動)。這次「聯合國之友」發起的世界巡 迴展遇到的挫折,我們體會深刻,並了解到這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使命」﹗

2.己立立人

錦芳與我30年來從「無」到「有」,除目前在紐約市蘇活區以藝術從事文化及教育的陳錦芳文化舘外,到處展覽以及回台「藝術下鄉」,到各文化中心巡迴展出, 以藝布道,憑的是理想及智慧和毅力。有監於這世界巡迴展的意義及機緣,乃想將活動的主導權由我們來掌握,而以此結合國內外有志之士及有關團體來共襄盛舉, 乃於今年設立「為人類而藝術基金會」(Art for Humanity Foundation)以資策畫義賣、募款及執行,並先墊出啟動初步資金,及所有人力支援,盼能如期執行。
讓我們這樣做的另一原因是︰如由「聯合國之友」來主導,則因台灣並非聯合國的會員,我們認為這國際活動既然選台灣人為主軸,則不應該排斥台灣,甚至應該結 合台灣國內外各行各種團體及民間資源加以發揮,不但展現台灣的文化力量,且結合全球各地台僑走入當地及國際主流社會。當今世界各國都相當注重「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何況台灣?﹗

我是教育出身,錦芳與我都喜愛藝術、文學。雖然我們生長的過程正值台灣所謂的「文化沙漠」,在那貧乏的環境中凡有關藝術、文學、音樂,我們都飢不擇 食地品嘗。正如錦芳所說︰「這些為人類留下傑作的偉大心靈都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雖然台灣當時在物質上是那么缺乏,但藝術讓我(們)覺得富有。真 的……我相信即使在青澀的時代得到那么少的滋養,也使我成為一位熱情、好學和俱創造力的人,並使我對人類和世界抱持一種敏銳的關懷與熱愛。」

因此,我們「為人類而藝術」的巡迴展決定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它雖不能立竿見影,卻長年潛移默化,增進一個人的優良品性,尤其在今日經費不足就首先 被刪除的情況下,藝術教育的提倡益形重要,而且要及早播種到幼小的心田裡。但同時我們也要盡量進入到最能即刻生效的大專學院舉辦,所以「聯合國之友」特別 邀請約40所美國大學與我們共同舉辦“為人類而藝術”藝文活動。

我們計畫在未來的五年間到12-15個重要國家四十多個城市,進行「為人類而藝術」展覽及活動,同時廣邀該國(區域)的藝術家(包括畫家、雕塑家、音樂家、舞蹈家、演員、學者等)來共襄盛舉,並將這世界巡迴活動拍錄成文獻保存使用。

畫作掛在牆壁上,不僅傳達出美學的震撼,而且其環圍起的空間可提供給其他活動最自然的場所,如學術座談會、研討會、慶典、作秀、教育活動等,亦可展 出書籍、影片及其他文宣資料以宣揚有關主題。我們將盡量做草根運動,舉凡各地美術舘、畫廊、文化中心、大學或其他機關社團,只要有志於促進藝術教育,增進 藝術成為一種表達世界和平的工具,或有志於提升、豐富其藝術文化活動節目者,均歡迎來共襄盛舉。

依據初步估價,五年巡迴15國家40個城市展出及相關文化的活動預算需要300萬美元。所以我們除了設立會員制外,決定義賣陳錦芳的作品以籌款。我們相信這些作品擁有無限增值的空間。

3.人生苦短,藝術永恆

錦芳已屆七十二,而我也近「耳順」之年。我們感謝在藝術的荒徑上一路走來尚稱平穩發展,除了錦芳在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外,我們尚在紐約市蘇活區擁有一座 美術舘大樓。我們白手成家,憑的是信心、熱愛與努力,對自己及人性向上的信心,對台灣及世界的熱愛,以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不斷努力。皇天不負苦心人,雖 非一帆風順,但我們的努力大都開花結果,也更鼓勵我們努力向前走。

可是這次的「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原本不在我們的人生規畫中,那該是「非常自不量力」的一種作為,卻像是在冥冥之中被安排了的十字架,要考驗在萬難中爭扎著要「站起來走出去」的台灣人的一種挑戰與機緣。

我們接受這次的「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的挑戰以善用此機緣,但必須先訴諸同命運共將來的鄉親同胞,共同協力合作,因為這不是單獨一個人,或一對 夫婦,或一個家庭,或一個公司就可擔當起來的,而是要有一群有志之士為核心,群策群力,結合各種有關機構,匯合各種資源,同心協力,發揮各種特長、智慧、 愛心,關係並以行動而持之以有恆,始能畢其功而達成任務。

在個人方面,我希望最具「世界公民」胸襟的台灣人之一的陳錦芳及其藝術能更為家喻戶曉外,在我們巡迴活動百忙中,能享受到人間的友情溫暖,鼓舞我們 繼續向前進。人生苦短,藝術永恆,但願這「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活動,在推展藝術教育之同時促進「寬容、愛與和平之世界文化」的建立,而在這益發「世界 公民」的時代貢獻一點薄力更希望我國能在文化外交上開拓出另一片天地,台灣之聲隨著此世界巡迴展而越發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