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類而藝術/聯合國

28 9 月, 2015

畫家陳錦芳博士受頒聯合國2001年「全球寬容獎」始末

1998年6月的一個下午, 在紐約蘇荷區的「陳錦芳文化館」來了一位觀眾, 當 他巡視了展出的作品後非常興奮地要求見畫家, 並說他終於找到二十多年來, 夢寐以求能夠才氣縱橫地表現聯合國崇高的使命以及人類理想的藝術家。這位觀眾正是「聯合國之友」現任主席Dr. Brown, 而他要見的畫家正是我留法旅美畫家陳錦芳博士。兩人相見甚歡, 尤其陳博士解釋作品背後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後, 更得到Dr. Brown的信服, 馬上購買有關畫冊回去參考。

不久, 陳夫人侯幸君接到 Dr. Brown 的電話, 說要推薦陳博士參加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並舉行畫展。不久陳氏夫婦接到與聯合國有密切關係的「世界國是論壇」(State of the World Forum) 的邀請書, 邀其參加10月27日到11月1日在舊金山舉行的第四次大會並展出作品, 並說將有來自世界各地近千人的各界領袖與會。該會乃由前蘇聯總理戈巴契夫發起, 主席團包括5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二位前國家領袖, 3位前第一夫人, 美國雷根時代的國務卿Baker, CNN總裁Ted Turner等共20名, 而歷屆的貴賓包括老布希總統, 英國鐵娘子柴雪夫人, 印度甘地總理等, 而陳錦芳則是第一位被邀請展覽及演講的畫家。該次會議共有103個國家近千名代表參加。

因為陳錦芳博士展出22幅作品包括一幅2000號( 2.8x14.2公尺) 的巨作, 命名為「迎向21世紀, 世界文化交響曲」。該作品在閉幕典禮時被搬上講台, 佔據了其背後全部空間, 多彩多姿, 氣勢磅礡, 豐富而精緻, 描繪有五大洲的文化, 是古今中外「意象」集大成的表現, 非常震撼。陳博士除了在分組會議中發表 「以愛為宗的全球新文藝復興」外, 並被邀請為閉幕典禮中十位致詞者之一。他介紹自己是台灣來的畫家, 並用英文及法語作簡短的演講, 句句得到熱烈的掌聲。他的藝展大受歡迎, 不少與會人士鼓勵他多參加國際會議並將他的「新意象派」作品巡迴國際展出。會議結束前陳博士與夫人侯幸君應邀參加其「人類共同企業」文化組,參與籌劃21世紀全人類的文化活動。Dr. Brown 是該次「世界國是論壇」第三天上午大會的主持人。他全程參與大會, 也是文化組的成員, 他對推薦陳氏夫婦參加會議甚為滿意。哈佛大學畢業後在聯合國工作到退休, 為現任UN秘書長Kofi . Annan 同事及好友的他一向認為藝術能被用來改造世界並一直在物色藝術家。他有意安排陳錦芳在聯合國畫展。

1999年1月12日在寫給陳博士的一封信裡, 他說 :
「以一位有機會仔細研究您的作品之觀眾來說, 我一直被您掌握人類在歷史上眾多殊異文化的美術內容加以彰顯表現的獨特能力印象深刻。我相信您的巨作 : 『迎向21世紀, 人類文化交響曲』賦有非常強有力的訊息, 這訊息我相信當我們移步邁向人類關係加緊聯繫, 並互相激盪的第三千禧紀時全世界有必要加以傾聽。

正如我相信您知道,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覺得21世紀應該是人類療傷止痛以及和解的時代, 當我們為人類福祉的增進尋找新意義時, 我毫不懷疑透過您的藝術這種躍躍欲試的作為將被充分刺激。」

成為「世界國是論壇」之「人類公共企業」文化組一員的陳博士, 在參與國際策劃之際就想到也該為台灣策劃。於是左思右想, 最後認為台灣最需要的乃建立一個所有族群都能認同的象徵以凝聚全民共識, 乃選玉山為「意象」(icon) 於1999年9月上旬上玉山作畫。他回紐約不久就傳來921大地震的消息, 乃一口氣在紐約畫了一百多幅玉山作品, 於次年年初回台, 選其中124幅配上86首自做的詩出版「玉山系列與變奏」(新觀念雜誌出版) 並參加一些玉山活動。

陳博士認為我們應該追求的該是「愛與和平」的文化建設。乃自2000年7月開始在台南縣文化局的主辦下以「玉山 聖山、愛與和平」為主題啟動了在台灣為期三年的巡迴展, 藝術下鄉, 以推動尊玉山為聖, 凝聚共識, 推動「愛與和平」的文化建設以與國際接軌。

另方面, 公元2000年的「世界國是論壇」因值千禧年乃移師紐約市與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議同步舉行, 並邀請了加倍共2000名各國貴賓參加, 其中包括12國元首。陳氏夫婦再次受邀並舉行畫展, 大會主席Jim Garrison 介紹陳博士給戈巴契夫。

今年夏天Dr. Brown 屢次向陳博士提出國際巡迴展的重要。當他提到「聯合國之友」正在物色今年「全球寬容獎」的得主時,陳氏夫婦馬上推薦慈濟功德會, 推崇其寬容及慈悲的作為對台灣及國際的貢獻。陳博士並且趁其回國繼續在新竹、苗栗、台東等地舉辦「玉山、聖山、愛與和平」巡迴展之便, 透過好友: 曾任慈濟醫學院院長, 現任衛生署署長的李明亮博士與慈濟接洽。但主辦單位今年想以文化為主, 又9/11驚爆事件發生後全球震驚, 並陷入恐懼與不安中,世人對聯合國的期盼增高, 而聯合國除了政治、外交、軍事、人道救援等作為外早就希望透過文化、藝術推動心靈建設, 乃透過「聯合國之友」宣佈今年「全球寬容獎」設定在藝術, 並頒獎給藝術家, 而陳錦芳博士是第一位被選定的受獎人。

2001年9月19日, Dr. Brown 致陳錦芳博士的通知信函上說 :
「本人僅代表『聯合國之友』, 一個致力於增進聯合國憲章之原則及價值以及為該『組織』創設支持性機構之非政府組織, 深感愉快的告知您被選為公元2001年『全球寬容獎』的得獎人。在公元2001年為呼應聯合國宣佈21世紀頭十年為『和平與非暴力』之國際文化年,本『聯合國之友』擬將此榮譽頒給藝術界及藝術家以表揚其對締造和平之文化的貢獻。在決定頒獎給您時,本董事會深深感銘於您多元文化的藝術創作,以及整生奉獻於和平, 寬容及愛的工作, 和創造了一大批表現人類共同慾望的作品。

當全球快速改變且加劇緊張之際,大家在尋求因應之道時, 我們認為動員藝術來為和平及族群間之和諧而服務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迫切。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之友』異常熱衷於與您共同來組織推動『促進寬容與和平的全球藝術活動』。職此之故, 我們在此任命榮獲2001年大獎的您為『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並希望您繼續支持聯合國在這方面工作的提昇。」

原來預定在11月16日「國際寬容日」舉行頒獎儀式, 因9/11恐怖驚爆事件而延期到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舉行。又因為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宣佈頒給聯合國及其秘書長Kofi Annan , 因此決定延後一天於12月11日晚上在聯合國本部擴大舉行。除頒發「寬容獎」外, 並有特別節目向紐約市致敬, 對其在受難期間全體一致, 同心協力的救災、撫難、及重建工作表示敬意。另外就是共慶聯和國得到和平獎的節目。因此歷年是邀請150名貴賓出席的慶祝會今年增加到300名, 並繼續增加到400多名, 冠蓋雲集, 集一時之盛, 包括80多個國家的大使, 各界的國際名流及聯合國人士等, 而大會為陳博士留了30個席位給台灣來的貴賓參與盛會。主辦單位將在大會上宣佈委任陳錦芳博士為文化大使, 並借重其「為人類而藝術」的「新意象派」畫作舉辦國際巡迴展, 為聯合國啟動至少為期三年的世界藝術活動, 舉世共襄盛舉, 以期建立「愛與和平的文化」代替 「對立與戰爭的文化」。

陳博士將於12月11日在聯合國大廈正式受獎, 12月13至16日在紐約蘇荷區250 Lafayette St. 「陳錦芳文化館」有特別的展出及慶祝活動。
28 9 月, 2015

「美國文摘」刊載陳錦芳博士獲頒UN「全球寬容獎」及藝術文章( 紐約訊 )

將於今年12月11日在聯合國大廈獲頒UN 2001年「全球寬容獎」給我留法旅美的畫家陳錦芳博士的消息一出, 大家紛紛議論是否中共會加以打壓干涉之際, 由中國大陸學人主辦而且在大陸可正式銷售, 本部設於紐約州Hillcrest 的「美國文摘」(U.S. Digest Magazine)於12月1日發刊的第30期除在封面刊登陳氏的畫作「都市的拾穗者」外在第五頁刊登了「聯合國之友」致函陳錦芳博士宣佈其獲獎的全函中譯文, 並有陳氏相片及一幅自由女神作品。另外在43~45頁並全文轉載了當今後現代權威美國藝評家Thomas McEvilley教授1991年寫陳氏的一篇文章 :「全球人類的形象---陳錦芳的後現代藝術」,全文六千多字, 並譽陳氏為「當今世界上20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一文。該期美國文摘第一篇介紹了出生台北, 八歲赴美, 現任美國聯邦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女士, 而第二篇就介紹陳錦芳博士獲獎的書函,此期刊物於紐約12月1日在歡迎趙小蘭千人宴會中發送, 並向美國及大陸的讀者廣為介紹。
28 9 月, 2015

我對獲頒聯合國「全球寬容獎」之感想

今年9月下旬, 我接到聯合國有關單位的來信通知我將於今年12月10日獲頒聯合國2001年「全球寬容獎」(Global Tolerance Award), 並榮任「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Cultural Ambassador for Tolerance and Peace ), 代表聯合國進行為期至少三年的藝術巡迴展及活動, 以「透過藝術建立和平與寬容的文化」。
我的感想如下:聯合國一向經由政、經、法律、甚至軍事來消弭戰爭, 維持世界和平並增進人類福祉。但近來, 尤其邁入21世紀之後開始注重文化, 並想借重藝術幫忙締造「和平及愛的文化」來替代「戰爭及對立的文化」, 這是值得世人欣慰的事。雖然文化建設無法立竿見影, 卻是心靈改革, 精神重建的基本工程, 治本的大業, 值得大事共同來推動。
我於1969年建立了「五次元世界文化觀」而衍生了在繪畫表現上的「新意象派」, 乃從「為藝術而藝術」演進到「為人類而藝術」, 因此有人類關懷的藝術創作如「戰爭與和平」、「貧與富」、「東與西」、「自由」、「維納斯」、「世界文化交響曲」、「玉山聖山˙愛與和平」等系列作品產生, 而與UN的目標及人類理想不謀而合, 而且我的作品及思想被世界各國廣用於教科書(約150本), 受到學術性肯定。此外, 我出版了18本書, 懂5種語文, 及具備展覽團隊(陳錦芳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等種種之條件乃成了UN在全世界藝術家中選擇的不二人選。令我感到光榮外深感責任之重大, 除鞠躬盡瘁外, 有賴UN、國際及國內外有關團體及先進的指引、協助及共襄盛舉。
21世紀是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 同時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時代。我們希望透過此世界巡迴展不但能發揮寬容及和平的文化, 更希望能提倡東西文化交流, 增加華人在國際上的可見度。願大家共同來關懷世界, 貢獻人類。
10/15/01 (陳錦芳係台大外文系1959年校友, 巴黎大學藝術理論博士, 從事藝術創作及寫作, 紐約市陳錦芳文化館創立人。)
28 9 月, 2015

陳錦芳受頒聯合國2001年「全球寬容獎」致謝詞 (中譯自英文)

2001 年12月11日 於聯合國大廈內

本人獲頒聯合國2001年「全球寬容獎」感到無上的光榮。該獎係在「聯合國之友」主席諾維爾˙布朗博士的領導下由該組織董事會所選擇決定。為響應聯合國宣稱本世紀之頭十年為「國際文化對話的十年」,「聯合國之友」今年選定以藝術為重並頒獎給藝術家加以表揚其對締造愛與和平之文化的貢獻。本人同時被委任「寬容及文化大使」而深深感銘於心。願竭盡全力與「聯合國之友」及其他有關機構共同推動世界藝術活動以透過藝術建立和平與寬容的文化。
這件事在九月十一日驚爆事件後更具意義。該次攻擊不僅針對美國, 也針對全世界; 不只攻擊美國人, 而是對全人類基本人權及自由的攻擊。在這高度全球化的時代, 有賴我們來建造一個尊重生命, 促進進化, 維護文明, 及增進人類豐功偉業的世界, 而不是使人類陷入恐懼與專制獨裁的深淵。藝術能夠被用來改造世界, 團結人類。藝術是人類內心及人類文明之神聖而鮮活的精神表現。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蘊藏有完美世界的理想形象, 我們因之而活, 為之而活。努力耕耘內心的這種願景乃是一種對暴力與恐懼的蔑視與挑戰。
聯合國已主動利用藝術、文化、宗教及精神領域來共創和平與和諧。人類這種深具價值的領域能夠成為強有力的力量而與政治、經濟、及軍事共同發揮效果。聯合國這種創導見諸於聯合國會員大會於1995年宣稱每年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並於千禧年宣佈本世紀頭十年為「全球文化對話年」。身為藝術家的我們能夠成為聯合國的後盾貢獻於世界的改造。
今日世界的衝突源自貧窮、無知、與不寬容。唯有寬容、公義和友愛才能療傷止痛並臻至和諧、和平與繁榮。在今日高科技的時代, 除了「硬體」、「軟體」之外我們更應該培育「靈體」( Soulware ), 即愛與全球主義的新精神。因此聯合國倡導世界藝術運動來增進愛與團結的全球新文藝復興, 令人感到振奮。我的藝術能被利用來進行這深具意義的挑戰深感榮幸。
我的藝術有異於「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 寧可說是一種「為人類而藝術」的創作。1969年當我在巴黎研究的時候, 目睹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時, 我得到一個啟示。當時我正在閱讀德日進神父的「人之現象」一書。突然地我體會到人類的文化生態正從「分」轉入「合」, 而地球真正的靈魂是「愛」!在「原子的世紀」之後, 我們正進入「愛的世紀」, 而人類一體, 完整而完全。從那時候開始, 我建立起「五次元世界文化觀」的文化理論而有不少論述及出版。這種哲學理論幫助我建立起自我的藝術風格畫派, 稱之為「新意象派」 (Neo-Icongraphy) 或簡稱為「新我」(Neo-I)。「新意象派」乃是一種「為人類而藝術」的藝術, 而我產生了一千件以上的作品並成系列, 如「東與西」、「戰爭與和平」、「人文主義」、「自由的精神」、「維納斯」等。1996年我完成了一幅七合一的巨作, 110"x 560", 命名為「迎向21世紀,世界文化交響曲」, 來慶祝我們這個星球上眾多的文化及其成就。
我在台灣出生並受教育, 之後帶著東方文化的濃厚氣息在巴黎研究了12年。1975年我離開法國並於1983年成為美國公民。集亞、歐、美三洲的影響於一身, 我深覺一種「世界公民」的意識在我內心裡滋長, 而我發現它是我們這「地球村」逐漸普遍並值得鼓勵的一種現象。這種意識在個人身上的甦醒確然地舖向一種集體的努力---基於友愛、和平與寬容的世界文化之拓殖。這樣一來, 每位自覺的個人都可視為「聯合國之友」的潛在成員而可參與聯合國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偉大工作。
因此, 本人深深感銘於有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我各方面成熟之年, 奉獻自己, 我的藝術, 以及我的團隊( 即陳錦芳文化館具經驗的團隊 ) 為這高尚的目標而效勞。在此, 我願意向內人 Lucia , 我的兒女 Ted 和 Julie, 對他們熱烈的支持及犧牲表示衷心的感激, 並向我滿佈世界各地的朋友之鼓勵及幫忙表示謝意。本人尤其感謝Dr. Brown 和「聯合國之友」在21世紀伊始之年讓我參予這歷史性深具意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