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I. 1980-1984,「新意象派」的介绍与推广

1980年是我人生另一新阶段—向国际艺坛冲锋的开始。
我1963年年赴法国留学, 1969年建立「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並畫出了以後稱之為「新意象派」第一張作品「愛之月亮」及第二張「莫娜麗莎的變奏」的初稿,就因決定次年完成博士論文而暫時擱下畫筆。1970年初夏我獲得巴黎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後,在文化理论方面有不断的补充与增进。
我一向认为文化乃万业之本,缺少人文的社团活动容易俗化物化,尤其政治运动,往往走向偏激而常以争权夺利告终,违背早年的理想。人文修养使人高瞻远瞩,虚怀若谷,广容众包,並往往珍視理想追求過程所帶來生命的提昇甚於目標達成的獲利。藝術追求何嘗不是這樣?
1975年我從巴黎搬到紐約。小孩出生後有一段時間在馬里蘭州鄉下渡過後搬到華府。當時雖然有時間就作畫,但少有时间筹办画展,一直到1980年,內人毅然決然在華府開設畫廊。於是自1970年博士學位拿到後一直做義工的我乃開始積極發表我1969年就開始創作的「新意象派」作品。雖然出發慢了點,幸能一帆风顺,乘风破浪,一波接一波将这新画派介绍了出去,並於1984年搬到紐約蘇荷區而有更多機會在這國際現代藝術的新中心展出我「後現代」的藝術。
一步一脚印,步步是心血。如今透過當時藝術活動所留下來的文宣、剪報、請帖或演講稿來回溯當年令人感到一步一腳印的真實感。歷史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创作亦一笔一画完成,文章更是一字一字綴成句、成節、成段、成章。由過去的每一展覽活動所衍生的報導及評論,依年代排起来我看到过去的奋斗,努力,得失,而体悟到自己的生长史与创作展开的轨迹,而它与时代相对应:或合拍共舞,或乘风破浪,或逆流而行,或扁舟一叶,逍遙自適。除外這些文獻也無形中反映了當時不同報章雜誌的記者們之反應、選材、審視的角度及心態,也成了透过影响社会大众的媒体来掌握台湾艺术史上一小片断的抽样。
在此我必须交代的是我至今出过20本的画册或论述,除其中一本全是英文外,其他不是中文就是中英對照。所以有些已在出版過的書中登過的文章我就不再重登而只指出該文在哪一本裡可以找到或只擷取其精華的段落或與簡報有關的部分加以画龙点睛的补充。另外,有些剪报当时并没收集​​到,并有些雷同的报导我在此只选其重要及代表者,因此遗珠之憾是无法避免而要请读者包涵见谅。
那么,就让我们从1980年春天开始。

II. 1984-1988,「自由女神系列」的突破与续播

这个礼拜一(2001年11月5日),我应邀到纽约市第五大道972号法国驻美大使馆,給紐約、紐澤西及康奈蒂克三洲國中生「自由女神」藝術比賽頒獎。由法國大使館的文化部門與上述三洲的法文教師學會所共同舉辦慶祝自由女神115週年紀念的艺术比赛以「自由女神向第三个千禧年致敬」(LA像德拉自由报salue乐千禧3eme)為題給國中三至十二年級學法語的學生參加繪畫、雕塑及詩作比賽。共有41位優勝者,当晚齐聚法国大使馆,由法国文化参事尊敬的让 – 勒内·Gehan颁给得奖者证书,而由我頒給每一位優勝者一本我於1986年出版的「自由女神」精裝本(大使館購為獎品)。每本上我都親筆簽了名並寫恭賀的字句。裡面收集有我1986年為慶祝「自由女神」百週年紀念的百幅連作及一些詩文。在頒獎典禮上司儀介紹我將受頒聯合國的「全球寬容獎」,以及被任命为文化大使,將代表聯合國進行世界藝術活動的事。這些介紹以及我「自由女神」一書使這些小藝術家及其家長們在會後紛紛上來要與我拍照留念,让我顿时觉得像位明星一样成了被包围的对象,自觉到这对这群青年艺术家将是一种鼓励,我乃有求必应,并感到做艺术家的尊严与骄傲。
不错,一向將藝術工作者視為社會邊緣人的台灣傳統社會該是改變觀念、調整態度的時候了。這也許是歷代外來統治者一向壓抑自由思想及創作的結果,以及中原文化视艺术为雕虫小技有关,虽然近来台湾社会有些改进,但與西方社會視藝術為神聖、藝術家為文化精英還是有一大段距離。我雖然曾經在法國住了十二年,但离开后就很少有机会与法国艺,文界来往,更从没去过法国驻美大使馆,也不认识里面任何人,也与教师协会素昧平生,这次受邀乃因我画过「自由女神」而那也是15年前的事,卻想不到他們這次的評審委員會包括法國大使館教育文化部官員、自由女神博物館館員、聯合國人士、法國Bertholdi (自由女神雕塑者)美术馆代表以及自由女神收藏家具乐部的代表,但这评审委员会的(作品)选择,(“的评选将是著名的纽约艺术家TF陈博士的赞助下举办了”将在纽约的名艺术家陈锦芳的照护下举行)而优胜者(获奖学生将通过TF陈博士表示祝贺)也已得到我的祝贺为荣—举办单位发给三大州的比赛办法上如此写道。

这次受邀我有受宠若惊之感。但仔细想来,我1986年推出的「自由女神」百幅连作当时的确是件艺术界的大事,連法國大使館裡的工作人員幾年後都能講出我的故事並知道我的行蹤。看來文化藝術的永恆性對應了政治舞台的多變性。「人生朝露,艺术永恒」扥尔斯泰早就一言道破。
但艺术要「永恒」下去却是最难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英雄出少年,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质的独特与完整外,量的多元丰富,还要加上合乎时代潮流并捉住历史上重要的时刻适切的切入,而我1986年年的「自由女神」百幅连作刚好符合了上述几个条件,乃能在競爭最激烈的國際現代藝壇新中心的紐約一鳴驚人且餘波盪漾。當時留下來的一些剪報在此提供了線索可供有志國際藝壇者參考。
1986年我与内人商量在「自由女神」第101年的第一个月,将之搬回台湾,乃在当时台北画廊区的忠孝东路四段阿波罗大厦隔条街购置了一楼辟为画廊,成为「自由女神」登陆台湾的基地,而我第一檔的展覽就是「自由女神」連作。從大學時代就很喜歡德佛拉克之「新世界交響曲」的我就將該畫廊命名為「新世界畫廊」,期冀透过艺术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自由乃创作之母,创作贵在开辟新世界,自由与世界连在一起。我乃将「自由女神」到处展出,当展到高雄时达到了高潮。不仅展出的90件作品全被购藏,而且我将保留下来的两幅大壁画赠送给了母校台南一中,那创造台湾奇迹的府城名校。
不知为什么,那森森榕树与炎炎凤凰交拱的校园所孕育出来的学子,都令人不得不对之另眼看待,不是吗?少年是最多梦的时代,我就在台南一中初三時立志當畫家並夢想到巴黎與人一爭長短。因此我特別注重年青幼苗的培育。於是在當時史振鼎校長主持的「贈畫儀式」上以及演講、座談會中與青青學子對話、啟發之、鼓勵之。這些在他們的校刊「竹園崗」裡特別整理發佈了出來,我乃将之收入本集里成为最后的一部份。
教育为立国之本,愿与大家共勉!

III. 1989-1991,「后梵谷系列」之完成与回响

1986年年是台湾新纪元的开始出口递增,经济越加繁荣,外汇存底累积到世界之冠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股市节节上升,房地产起飞,高楼大厦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旅游业国际化,休闲业转型,而卡拉OK,马杀鸡,三温暖的招牌挂满大街小巷而宾馆处处,而大家乐蔓延了全岛。全国表面上欣欣向荣,却是暗流汹涌,风暴连连,而纠葛与突破,冲击与反朴,徘徊与开放,混乱与重建并陈。快速的都市化加上资讯的爆炸改变了农业社会,而环保意识高张,反污染,反核,自力救济不断。捷运破土开工,第二高速公路完成之同时却也出现了少年飙车族,邁向國際化、自由化、合理化的社會卻出現了一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新新人类,而脱序与繁荣并列。
這種現象反映在文化、藝術方面是媒體的百花齊放與藝術界的百家爭鳴。電台的開放,新报社的成立,出版界的熱潮帶動了歌、舞、戲、劇的製作與演展。雲門、蘭陵及一些實驗、前衛的表演及音樂演奏等常與靜態的繪畫、書法、雕塑平分了各地文化中心的活動,而景观艺术进驻都市,而两厅院经常有国内,外的大型发表,而文艺季日益扩大并包括了国外的有名团体;北美馆,省美馆的大规模展览本土国际并重,而高美馆兴建中;画廊急速成长并猬集成市而酝酿拍卖行的成立,艺术家处处活跃,新作品快快出场,画册的系列出版也令人目不暇及,收藏风气顿时传开而成了投资的一种,加上当时国际艺术行情的不断上涨,经济因素刺激创作的同时亦影响创作,又有艺术杂志书刊的丰富报导,台湾在艺术上慢慢与国际同步。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的活动量也大肆增加而灵感源源不绝而来。我一方面马不停蹄地创作,一方面拥抱汹涌而来的展览机会及其他文化活动,而穿梭于欧,亚,美三洲,更像空中飛人般在紐約、台北來回奔跑。我當時與時代脈動合拍的情況多少可從本集裡所整理出來的1989-1991三年間的資料中窺知而以「後梵谷系列」為中心。至於在省美館、北美館及全國巡迴展的三大展覽活動則於1991年8月28日為最高潮而選其有關剪報為本集之結尾。
梵谷是我艺术火苗的点火者。在他1990年逝世百周年大庆时,我心中自然而然涌出创作「后梵谷」百幅连作向他致敬的欲望。实在说来,到现在为止,我已画出150幅以上与梵谷有关的作品,因為1991年後心血來潮時我就不加拒絕地繼續以梵谷為題材加以變奏創作。兩年前從中選出100幅,每幅加上研究及说明文字而编成「后梵谷」百幅,作品与抒论并重,有中文及英文版,但至今尚未去找出版商。希望以后有适切的机会及场合加以出版,相信会是一本独特而有趣,学习与创作并重的一本画册,而与本集相辅相成,互相呼应。
最后要交代的是收集在本集里的文章多元而复杂。主题除了绘画之外,有非洲艺术,版画,巴黎日记等,而绘画则除了「梵谷系列」外,有艾飛爾鐵塔系列、玩牌者系列、維納斯系列、自畫像、懷憶巴黎及荷蘭寫生等。而文章除剪報及藝評外有創作自述、演講、專訪、畫展文宣、甚至筆戰選文、應景短文等。我自幼文,艺两栖,至今犹是。常常绘画一段时间后不是停下来举办艺术活动,如巡回展等,就是為了出版而常有三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為出書而寫文章。我常說我左手文筆、右手畫筆,一手画画,另一手写文章;或者做个更浪漫的比喻:绘画是我的妻子,但文学是我的情人双子星座下出生的我有时也宿命得无可奈何。

IV. 1992-1996,「60回顾与前瞻」,承先与启后

本集资料较多,不得不分为上,下两卷,而每一卷的份量几乎与前三集各集的份量同等。本来想把它分为两集,但因上下连贯,还是归为一集较为妥切。这点相信读者在阅览后会加以同意。
自從1991年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參觀我的大型個展後台灣的藝術風氣似有加溫之勢,而國際藝壇也進入史無前例的佳景。因此台灣因亞洲經濟普遍繁榮引來國際拍賣市場及國際藝術博覽會東來發展的企圖。台灣畫廊一時由數十家增加到近兩百家,并成立了中华民国画廊协会,而且開始於1992年初冬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第一次聯展(11/23-28)後年年繼續舉行。國際方面腳步敏感地加快,抢先于1992年11月17日起在香港举行亚洲艺术香港,並於1994在台灣以畢卡索和安迪沃荷值一億美元以上的作品為號召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那是在艷麗的四月一日至六日舉行,李总统第一天一大早就到会场想参观毕卡索的作品,却一进门就碰到了我于1976年完成的一幅120号油画:「向毕卡索致敬」!
90年代前大半段台湾艺术界欣欣向荣的期间,我躬逢其盛並被捲入了一些有關文化建設的活動,「花蓮國際藝術村」的促進、「巴黎文教基金會」的成立等。在我自己方面,除了在「新光三越」文化馆及台北市立美术馆各举办了一次回顾展外,我与内人侯幸君在纽约市苏荷区独资兴建美术馆大楼(6楼,700坪,为纽约市最大私人文化馆),而于1996年6月开幕,最是人生奮鬥過程中值得紀念的事。1995年春天洛杉機的加州州立大學耗資兩千多萬美金建蓋的The哈丽雅特和查尔斯·卢克曼美术复杂的落成,开馆首展邀请我去举行大规模的个展55天并举办了「新意象派学术研讨会」,开幕头两天定为「中国文化日」邀来国内的「苏文庆室内乐团」演出,使藝術交流兼備教育及外交的功能。同年我的藝術被收編入美國大專用書的世界美術史之一的”Arts和Ideas”一書而與人類數千年來的大師如達文西、林布蘭、梵谷、畢卡索等並列而常成為歐美大專研究生寫論文的對象。
在迎向21世纪的前夕,整个世界弥漫在回顾与前瞻的兴奋气氛中。这情况与我的人生历程相契合,于是我心中孳生了一个意念,即想以三件事情来参与这世纪末的脉动1.画一幅2000号的油画以欢迎公元2000年千禧年的来临而迎向新世纪,2.出版巴黎时代的留学日记,​​3.举办60回顾展。
1996年2月,我们在纽约苏荷区的美术馆大楼初步完成,有足够的空间容我画大幅作品,我乃着手绘作一幅2000号的巨作,而於我60歲生日那天完成而成了6月12日美術大樓開館時之「60回顧展」首展的壓軸大作,之后巡回到台北市立美术馆及高雄「积禅50」展出命名为「迎向21世纪:人类文化交响曲」。的巨作之尺寸是110×580英寸,一般画廊无法容纳,搬都搬不进去,是我平生最大一幅作品当它于1996年10月26日在北美馆展出开幕的前一刻,锦绣文化企业的许钟荣董事长将我巴黎时代的留学日记: 「在巴黎的日子」上、中、下三冊共1666頁的精裝本擺在講台上成了最珍貴而適時的賀禮。11月14日新任館長林曼麗女士及藝術家本人陪同下參觀了這「60回顾与前瞻」绘画及文献展。
不错,我同时展出了三大本剪报和十数本著作和一些编载有我艺术的出版,如W.弗莱明教授的艺术Ideas一書。我認為藝術創作除了作品外其過程也是值得重視的史料。一件作品的完成,除部分抽象画的即兴与自动技法而不必「胸有成竹」外,其作品一般早酝酿于意念之中,而初稿,下笔,增删,变化,派生或扬弃到完成的种种心理变化或思想省定,如能透过文字或素描,草稿,相片等让读者观者参考,将更能完整的掌握及了解该作品和作者。所以除成品外,文献很是重要。可惜台湾前辈的画家们,或许因时代的关系,在这一方面非常缺少。我们只看到其画面上的经营而少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创作时的丘壑潮涌。梵谷的作品为世人所激赏​​,其部分原因乃同时留下600了多封的书信,他孤独中喧嚣的心声,他痛苦灵魂淋漓尽致的抒述。
康丁斯基不但有作品而且有理论。抽象画自古即有,如嬰童的塗鴉、原住民的符號、甚至大象長鼻端下的彩塗都可視為抽象畫。但藝術史上的抽象畫乃康丁斯基的理論「點出」後始存在並自1911年發展到現在幾有百年的生命而尚餘火冒騰。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雖風光一時也影響了藝術史,但因没有理论只有风格及形式,與抽象畫一比其壽命非常短。這是我研究藝術史的心得。有理論為基盤的藝術有更多機會命長而成為時代的代表樣相,正如康丁斯基在他的著作「艺术的精华」开宗明义说:「艺术是时代的婴儿,也是趣味风尚的母亲」。
願我所創導的「新意象派」成為21世紀新文化的代表樣相而展開「五次元」以愛為宗的全球新文藝復興。